商业建筑设计方案(精选5篇)

  成功案例     |      2023-12-09 07:14

  舟山白泉缤纷天地项目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基地位于白泉路与兴泉路相交处,地块北侧为大竹山-白泉文化公园,南侧为一小型水库,东侧为规划中全新白泉镇政府机关行政中心,西侧为白泉交巡警中队。

  本工程建设内容为商业办公用房,主体建筑包括2-3层的沿街商业和1层的大型生活超市及3-5层的办公。项目占地面积为33410.4平方米,实际适建用地面积为3089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9002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居民购物休闲好去处,成为定海甚至舟山地区星级购物和休闲商业综合体。

  1.开放式的商业街区:在精品商业、生活超市间引入开放式的商业内街,商业内街西起白泉路,东接兴泉路,北止城市文化公园。通过广场退让、建筑退台及城市绿化的有机结合在首尾入口形成面向城市干道和文化公园的入口景观,增强了商业空间的引导作用;此外,商业街区还起到了组织外部流线的作用,引导人流方便的到达各自的入口,又将不同的流线进行了巧妙的分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

  2.扩大的人行道:为更好的组织进入地块的外部人流,满足大量顾客在高峰期集散的需求,并引入“扩大的人行道”的概念,广场与城市人行道实行无缝连接,步行人流能方便的从各个位置进入购物中心,这样的设计既能达到商业建筑聚积人气的目的,又解决了外部集散空间不足的难题。

  3.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营造优雅的居住氛围,为业主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控制建造成本的同时以商品房的设计手法与品质高度来打造商业办公项目。

  4.交通采用人车分流,主车行道沿商业街周边布置,园区中心公园实现完全人行,大大提高了公园的档次。

  1.遵照舟山市相关规划设计条件及业主建设要求,结合用地区块周边环境分析,本方案在总图布置中有如下的考虑:

  (1)努力协调好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充分体现地块的商业价值,以及提升城市的形象,依托城市公园打造地区星级购物和休闲中心,满足居民生活购物需求,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且遵循消防要求。生活超市的主出入口设置于地块西北侧朝向白泉路,精品商业及内街沿地块四周铺开,并有序打开出口,将人流引入内街。

  (2)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及内外空间关系,力求精品商业和生活超市一体化设计,探索两者互利共生。

  根据总体布局,方案形成了外部车行环道,内部步行街区的交通模式。机动车道沿着地块外部布置,主要出入方向布置在沿白泉路和兴泉路的北端,屋面停车场出入口尽量结合机动车出入口设置,以减少机动车在地块内的流量。屋面停车场保持合理连接和借用,体现经济性的设计手法。本工程共设停车位166辆,其中屋面停车场92辆,地面74辆。

  在满足场地排水及市政管网进出要求情况下,尽量从商业行人流动方便考虑,园区整体做平,场地与周边环境高差通过下城广场,绿化堆坡等手法有机消化。

  在环境设计中,力求将环境布置与建筑性格相协调。考虑到购物的需要,以丰富多变的硬质铺装为主。绿化景观围绕建筑布置,减少外部交通对建筑的影响,营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开放性城市空间,也为城市沿街景观增色不少。

  整个项目分割为5栋独立而相互联系的建筑体。其中1#.3#.4#楼为3层商业铺面,1.2层以小商铺为主, 3层为独立大商业;2#楼1层为小商铺,2层为独立商业,3-5层为小开间办公;中心5#楼一层为大型生活超市,周边布置小商铺,2层主要为独立商业铺面及一些设备管理用房,超市屋顶为停车。

  建筑外观造型是构成城市景观与形象的重要因素,本设计在充分满足建筑本身功能要求的同时,更着力于建筑外观形象的塑造,将诸多类型功能与体量及高度各异的建筑体量有机地组合起来,在平面与形体上取得与城市空间的呼应和渗透,商业综合体立面处理上强调品质感和趣味性,同时结合多处入口形成了多样的临时停车位置。在立面设计上,一方面强调建筑对景观的利用,另一方面也注重建筑本身应成为环境中的一处亮丽景点。建筑以丰富的组合和优雅的外形来营造丰富的整体形象,再以精雕细刻的细部设计体现建筑精美感,从而使建筑成为区内外景观的主角之一,将项目工程打造成赋予时代气息的建筑群体。

  建筑形态高低错落,自由舒展,高低错落形成了一组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立面构图简洁明快,设计精致典雅,造型新颖。诸多特点融合在一起,将使该项目成为一个具有高档水准的、鲜明特色的商业办公园区。

  立面设计采用古典与现代建筑语言结合运用的手法,充分考虑园区整体建筑风格,并注重现代城市文化的对接和历史人文的传承。建筑色彩明快,线条流畅,几何体块与线条相互穿插,形成丰富的韵律与整体感。平面功能方面,巧妙地设置空调机位,与建筑立面形成有机的整体。材料与颜色的充分结合体现出了当代建筑所具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特性。檐口、挑板、线条等细节处理,从内涵方面,提升了建筑群体的品味,增强了建筑对自然的亲和力。

  地下室总面积1372平米,设计为一个人防掩蔽单元和部分设备用房,平时兼做非机动车库,层高3.9M。

  4.普通机械通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大于0.32 W/(m3/h)。

  6.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必须符合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96-2010的要求

  10.过渡季节可改变新风比来调节进入的新风量,以充分利用大气的天然冷源。

  2.风机出风口设双层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或消声静压箱,静压箱内贴非燃性吸音材料,通风机房由建筑专业作消声处理,机房采用防火隔声门。

  4.排风系统的排出口位置避免在人员逗留区,尽量出屋面高空稀释后排入大气。

  1.所有消防排烟风机入口处设280℃熔断的防烟防火阀。当烟气温度达到280℃时,该防火阀自动关闭,并联锁关闭排烟风机。

  2.通风、空调系统的管道等,采用不燃烧材料制作;管道和设备的保温材料、消声材料和粘结剂均为不燃烧材料。

  3.人员掩蔽防护单元战时设有清洁通风、滤毒通风和隔绝通风三种通风方式,并能相互转换。

  5.战时新风量:清洁通风人均新风量:大于5立方米/小时;滤毒通风人均新风量:大于2 立方米/小时;隔绝防护时间大于3小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变得越来越紧张,在此情况下,地下建筑为城市经济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地下商业建筑中经常发生的火灾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给人们特别是建筑设计人员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提高地下建筑防火以及防排烟设计水平,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地下建筑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下面以某地下商场防火设计及相关计算为例,重点探讨防火设计的方案选择问题。

  某地下商场位于建筑物负一层位置,总建筑面积为3389㎡,净层高为5.5m。该地下商场存在两个方面的消防设计问题:一方面,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划分区域面积超出消防设计规范相关标准,超限部分为1389㎡;另一方面,整个地下商业建筑人员安全疏散距离设计存在超限问题,超限部分为4m。

  针对该地下商场在消防安全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两种优化方案。方案一:以强化地下商场防火措施为主,整个消防安全优化方案平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优化方案中,一方面将地下商场原有普通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改建为快速响应式喷头,在响应火灾烟气的第一时间做出自动喷淋反应,另一方面在防火分区Ⅱ以及Ⅶ直通室外联出口位置增设两个带有疏散功能的防火卷帘装置,强化防火分区V的人员疏散性能。方案二:以优化整个地下商场防火划分区域为主,整个消防安全优化方案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该优化方案当中,选择地下商场中心位置增设一套防火卷帘门装置,使整个地下商场分为V防火分区以及X防火分区两个部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以上两个防火分区仅余一个联通室外空间的人群疏散通道。

  从烟气温度以及烟气能见度两个方面对上述两个方案加以分析比较。首先,从烟气温度的发展模拟计算角度来说,方案一维持一个防火划分区域的方式使得烟气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可扩散及填充区域均比较大,这也正是在火灾事故发生状态下,方案一当中烟气层厚度多保持在3m以上的最直接原因。并且受到防火分区面积较大的因素影响,同火源相隔位置较远的机械排烟风机无法在第一时间启动,从而对地下建筑中人员的安全疏散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方案二将整个防火区域划分为两个防火区域的方式使得在火灾事故发生的情况之下,900s以内3m以下的区域温度始终维持在60℃以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种方式作用下,地下建筑顶部烟气层的温度较方案一建筑的顶部烟气层温度更高。其次,从烟气能见度的发展模拟计算角度上来说,方案一与方案二在火灾持续900s以内状态之下仅在地下商场顶棚位置出现能见度低于10m的情况,能见度发展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还有一点:在方案一作用之下,地下建筑边缘位置的烟气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沉降趋势。

  假定在火灾发生状态之下整个地下建筑中的人员构成占建筑总面积50%比重,且按照0.85/m2的密度进行均匀性分布。由此可得知整个地下商业建筑当中需安全疏散总人数为1477人。考虑商业建筑中人流的恒定疏散速率为每1s对应1m,且联通室外疏散楼梯装置的疏散速率为每1s对应0.6m。考虑火灾事故发生在最严重也是最危险的位置──防火分区Ⅶ位置疏散楼梯附近,模拟计算得出方案一与方案二之下地下商业建筑当中待疏散人员通过疏散楼梯所需的时间(如表1与表2所示)。由图中所示数据人们不难得知:在方案一作用之下,各个疏散出口人员的安全疏散时间平均,整体用时较短,安全性高;在方案二作用之下,受到联通室外疏散楼梯及疏散出口大大减少影响,可运行疏散装置的运行压力较大,进而导致各出口疏散时间明显大于方案一所需时间,安全性较低。

  方案一与方案二均有着一定的应用优势,对于地下商场这类综合性地下建筑而言,应当依照实际情况,应当综合方案一与方案二关键设计思想,关注建筑空间当中烟气控制系统以及疏散楼梯的合理设置,最大限度地确保整个地下商场人员的安全性。

  地下商业建筑的排烟是防火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应该对排烟设计及其系统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采取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独立建造的地下商场,其上部如是城市广场或者公园等,有条件设自然排烟竖井的可考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但要满足自然排烟要求,还必须注意排烟竖井开口面积的总和应不小于地下商场总面积的2%,且排烟口的位置距地下商场内最远点的距离不大于30m。如图3所示。

  附件式的地下商场,可通过开启采光的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排烟方式需在室外风速小于室内热烟气压时,才会有良好的排烟效果。如开启窗户设在迎风面,不但会降低排烟效果,有可能还会出现烟气倒灌现象;如开启的窗户处在背风面,风压呈负压作用,那将十分有利于热烟气的排出。另外还应注意这种排烟方式,当会出现火势有蔓延到上层区域的危险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机械排烟系统的数量应根据防火分区来设定,当商场整个空间是连通的,中间没有墙隔断时,每个防火分区还需设挡烟垂壁或者利用梁高划分成为若干个防烟分区,防烟分区面积应满足不大于500m2的规范要求。每个防烟分区内设一个板式排烟口,但需注意排烟口距离本防烟分区最远点不大于30m,排烟口与排烟口之间距离不大于60m,排烟口应设有手动和自动开启装置。

  当负担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排烟风机排烟量应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还应考虑1.1~1.2的漏风系数;同时设置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小于50%的排烟量。这种大开间的商场基本都设有中央空调系统,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空调送风机作为火灾时补风机用。笔者在多年的设计发现,由于空调送风口数量比较多且布置分散,利用空调送风口作为火灾补风口时,要充分考虑火灾时气流组织问题,避免短路。

  当火灾确认后,同一排烟系统中着火的防烟分区中的排烟口应呈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应呈关闭状态。笔者认为,由于负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时,排烟风机的排烟量是按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而每个防烟分区排烟口的排烟量是按防烟分区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计算,如果只开启着火的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可能导致排烟口的排烟风速大于规定的10m/s。因此笔者认为应开启着火防烟分区及其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即至少开启两个防烟分区的排烟口。

  当商场由隔墙隔断成多个商铺式经营,且隔墙隔到顶时,防烟分区应根据商铺大小和人员通道划分防烟分区。笔者认为当地下商铺面积大于50m2时,应把排烟管升至商铺内,独立设置一个排烟口;小于50m2的商铺和人员通道一起划分防烟分区,排烟口设在人员通道内。防烟分区面积应尽量均匀,不应悬殊太大。如果层高受到限制,每个排烟系统可多划分几个防烟分区,以减小排烟风机排烟量,从而降低排烟管的高度,满足层高要求。商铺式商场排烟量计算及排烟控制同大开间式商场。当隔墙未隔到顶,排烟设计参照大开间式商场排烟设计。

  地下商业建筑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客流量、较多的物资以及较大的空间,因此,一旦发生火灾,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巨大。因此,在实际的地下商业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切实做好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防火排烟优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最终确保地下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也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梅秀娟,张泽江.商业区与轻轨站厅开口处防火分隔失效时人员安全疏散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12):29-33

  [2]亓延军,陈兵,石龙等.基于性能化设计的某大型游乐场人员疏散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83~86

  消防性能化进行分析, 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空间和立面设计的要求。同时也参考多个有代表性的综合体

  项目, 提出了优化消防设计细节的方法, 以提高整个商场的使用效率及品质。

  本项目是一个城市综合体,位于深圳中心区福田岗厦,属岗厦片本项目有约60 000m2 的地下商业,涵盖地下两层,地下商业流

  区项目的中区。项目分为东、西两个地块,总建筑面积为460 000m2, 线十分复杂,商业动线设计以曲线为主,有多个下沉广场及中庭与地

  包括超高层办公楼、超高层公寓、大型综合商场、高层住宅(图1)。上商场联通,同时设有地下8 厅电影院,也与周边地块的地下室或地

  店式公寓一栋,高180m,裙房为高端商场,地上5 层,超过24m,2.1 解决疏散宽度问题

  地下4 层。东地块含住宅楼5 栋,高100m,裙房为室外Lifestyle 商场,疏散人数计算的总原则:商业的人数计算取值参考《建筑设计防

  地上3 层,地下4 层(图2)。火规范》(GB 50016―2006),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

  项目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其防火设计应执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

  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 年版。由于项目在建筑构造、建值宜为50%~70%,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表1)。

  筑布局、使用功能及视觉效果上的特殊要求,某些部分的防火设计现每百人净宽按照高规要求取1.00m。

  《高规》第4.1.5B.4 条规定:地下商店总建筑面积大于20 000m2

  本项目里唯一的一个大型主力店,希望它能够起到带动人流的作用,因地下以小影厅为主(图15)。

  设计上将地上影院的大堂置于四层,两层通高,由于大堂在三层以上,消防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其中一

  且IMAX 观众厅建筑面积为637m2 和611m2,超过了400m2 的规定,人部分内容,还有很多细部设计如消火栓、喷淋头布置、室内防火门、

  员疏散必须通过三层和四层的安全出口,需以性能化防火设计论证。疏散标志等都可以展开研究。总之消防与商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无

  地下电影院大堂位于地下二层,两层通高,大堂与室外出入口地论是建筑还是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师需要在设计之初就对消防解决方

  坪的高差大于10m,按规定观众厅的建筑面积不能超过400m2,因此案有所预测,并在设计过程中与消防要求密切配合。

  [1] 杨焰文,罗铁斌. 大型购物中心空间形态布局的建筑消防设计策略分析――以四个大型综合商业项目设计为例[J]. 南方建筑,2011(3).

  [2] 陈炜. 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中建筑消防设计探索[J]. 安徽建筑,2008(4).

  [3] 林吾勇. 浅析商业建筑的消防设计[J]. 山西建筑, 2010(3).

  [4] 肖鹏让,刘勇,王宗存. 某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性能化设计[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6).

  [6] 孙礼军,洪卫,郭奕辉. 大型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探讨――广州珠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建筑消防设计[J]. 建筑学报,2009(3).

  [7] 叶宽. 民用建筑消防设计常见问题分析[J]. 四川建筑,2008(2).

  [8] 马千里,黄廷林,姜明理. 大型商业综合体室内步行街疏散设计与安全性评估[J]. 建筑科学,2011(11).

  郑翔敦, 凯里森建筑设计(北京) 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监。1997~2005就读于天津大学建筑系。主要参与设计

  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商业活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且现在的商业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与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与之相适应,商业建筑也表现出专门化、多样性、高效便捷、综合集聚的特点,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消费成为一种文化,商业建筑变为城市活力的重要源泉,它是人们认知、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参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水平。

  该项目是对旧城的改造以及小范围的重新规划。地块位于阜新市火车站北侧,西南与东南为阜新火车站

  前两条宽阔的主干道以及站前广场,西北、东北两侧为住宅小区,地块内西南侧为两座宾馆建筑。本项目用地近似为一长150m,宽105m的矩形,参与平衡用地面积为18171m2,可建筑用地面积为12531m2。商场、餐饮及休闲娱乐会所布置在群房部分,办公商务布置在高层塔楼部分(图1)。

  在设计中把与商业相关的各种功能,集中于群房的大空间中,包括综合性商业、餐饮类、文化娱乐类,

  使该商业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均能保持较高的使用效率,形成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融为一体的人性化商业建筑空间(图2)。

  目前的商业开发模式很少做到人性化,很多商业中心虽然面积大、业态种类丰富,但是让人逛着觉得很累。在本方案中,初步探索了如何在一个商业建筑设计中寻找它的创新点,寻找商业建筑空间与人的体验最切合的方式,使建筑对人呈现出关怀的姿态。

  要设计出人性化的商业建筑,首先要根据使用者的心理和使用习惯,进行合理的业态规划和商业空间布局,适应不断更新的使用要求。

  现今商业营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销售、仓储及管理功能,餐饮、娱乐乃至展示、表演等看似与商业无关的内容,越来越成为现代商业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本方案中更多地考虑了室内外空间的构建,以及商业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整合,在空间结合以及建筑与环境景观的结合等方面达到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的综合协调,促进人与建筑及空间环境的互动。

  对于使用功能的整合没有采用同一平面内机械的拼接,而是在立体空间中使其互动融合,营造具有包容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氛围。此外,项目中体验性及休闲性空间的设计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了一些艺术及技术手段,营造空间效果,烘托商业气氛。

  本设计中考虑了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达到建筑设计价值、商业价值、城市价值及环境价值的多方共赢。设计中使用玻璃天顶,强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节能和生态的元素。

  由于基地的面积限制,不能形成有规模的商业街,于是本方案选择了较完整的体量,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产生尽可能多的使用面积,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体量设计时,考虑到火车站的位置对各个使用功能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建筑各功能部分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商场部分,火车站是人流量最大的部分,于是主入口设置在正对火车站的南面,这个方向通过体量切割,形成了入口处巨大的尖角空间,这种视觉冲击使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将建筑体量朝向西南面和东面以减弱火车站的嘈杂喧闹对于高层办公部分的不利影响,这样产生的三角形高层体量,使建筑显得更加挺拔,并且与商场部分的体量也有了一定的呼应。在处理高层体量时使其与群房交界处进行小体块的切割、穿插,产生一种玻璃与实体互相咬合的嵌入感,避免了完整建筑体量的呆板,并且使建筑沿街面产生一系列有韵律的凹凸与虚实变化,以打破平整立面的沉闷感。

  立面设计上采用简洁、完整的立面效果,预留了大量的广告位置。广告、灯光、环境装饰的综合作用以营造更浓郁的商业气氛(图3)。

  为保证商业空间使用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商业中心采用8.1m×8.1m的柱网,并把垂直交通放置于公共开放空间内,将商业人流高效地组织到交通中。商场中贯通四层的室内中庭不仅成为整个建筑的交通枢纽,也是创造别致商业气氛的重要场所。其中结合了游乐活动、文娱设施、文化展示、休息交流等多种功能。在中庭四周布置了开放的购物空间、形形的精品商铺、开敞的餐饮空间以及娱乐休闲中心,并对各部分进行有机整合。在中庭上空设置了几条空中连廊,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更增添了中庭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由于基地周边建筑底层大多为商铺,所以本方案中的一层也布置沿街店铺,既保持了原有商业立面的连续性,又能更好地吸引顾客(图4~图6)。

  高层办公部分采用尺度稍小的7.2m×7.2m的柱网。办公空间利用了建筑形体的变化设置了较私密的空间和自由灵活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办公性质的需求(图7)。

  城市道路交通是联系顾客与商业设施的媒介。现代商业要求方便的交通和大量的停车位,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在商业中心的四周均设计了机动车交通的环路和停车位,并在地下一层设置了大型停车场(图8)。

  方案中各个沿街面均设置出入口,并在每个入口前都采用了环境设计元素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人流与聚集人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场主入口处的广场上设置小型喷泉,让人和水可以亲近,并形成中心广场主景。对商业建筑环境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广告系统,所以在方案中设计了醒目与适宜的广告位置,并装饰了与其相辅相成的灯光系统。此外,室外的休息空间、绿化景观及铺地系统,更加完善了商业空间的氛围和整体性(图9)。

  建筑智能化系统,也称弱电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监控技术等,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自动检测与优化控制、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控制与管理,以满足用户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需求,从而使智能建筑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环保的特点,达到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目标。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和各个子系统、机电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建筑系统密切配合,这就涉及到设计方和系统集成商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但由于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先进快速发展的建筑智能技术,我国的技术还相对落后,国家方面在智能建筑方面的规范还比较欠缺,表现在设计方面的问题也较多。在此,本文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技术大楼基建项目为例,谈谈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的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在法律法规方面尚未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做出明确规定,如建筑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系统集成等均缺少相应设计规范,以至于在整个智能化建筑系统的运行中主要是依据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和建设单位的投资情况、功能需求来完成目标和数据。这种缺乏明确施工规范标准的现状,导致在设计中没有一个参照标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致使设计难以形成规范化。

  我国的相关设计部门并没有加强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建筑设计施工图必须经具有审图资格的审图公司审查,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施工的进行。由于部分施工设计项目在得到实施和完善之后才进行工程建筑的设计,或者是相关设计人员并没有严格执行检查和监督的权利,对相关设计方案不进行仔细审核考察。最终导致整个施工建筑的整体质量得不到保障和完善,从而影响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这三个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到施工。但从很多实际工程中发现,相关规划部门和评审部门对施工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环节会进行仔细的审查,但却常常忽略了施工图设计方案的审查。尽管施工图方案设计是建立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的基础之上,但其在设计时要有严谨的结构、精确的数据、合理的工艺安排、可行的安装方案等,需要具体到精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结构等,而这也是根据初步设计审定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案、技术决定进一步具体和深化,需要满足于施工需要。因此,对这一步骤审核不严格,一旦稍有差漏,就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内容多,而且技术更新非常快,对设计师提出了非常高的业务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工程建设包含有很多内容,如监控、通信、计算机网络、布线、安防监控、防盗、门禁、停车库管理、公共显示、电视、广播音响、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就这要求设计人员不仅要懂得传统的建筑结构、水、电、暖等方面的设计技能,还要掌握弱电系统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且其设计的图纸和表格须要符合计划规定的标准。但纵观当前我国大部分建筑设计人员,所学的设计知识非常广泛,涉及水、电、暖、建筑结构等等,但由于过于广泛,很多都是泛泛学习,不具备较强的实用性。从专业方面来讲,能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人员非常匮乏,很多是从电气专业转行而来的专业程序设计人员,经验上的不足以及技能上的缺陷,给整个建筑施工设计带来了很多麻烦,导致工程建设的缓慢进行,甚至会对施工带来不利的影响。

  2.5对系统集成商设计人员的要求偏重于资质和招标文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在设计中,系统集成商设计人员的资质和专业技能、实践经验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设计质量。但在很多工程中可以看到,虽然系统集成商任用的专业设计人才具备相关的资质证书和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出图章,他们对建筑施工的相关流程和材料以及所使用的产品也了解,但是他们大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缺乏一定量的专业技能培训,并不能真正了解建筑的设计图纸。因此,要想提高建筑智能化建筑的设计质量,则应强化建筑设计人才的专业技能。

  3.1随着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网络的全球化,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体现,而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受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影响,在建筑中使用各种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已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近年来,智能化建筑已初具规模,智能化建筑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新热,因此,这就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智能化建筑系统施工规定和管理规范。因此,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借鉴国外相关智能化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和智能化建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施工规范标准,让智能化建筑设计和施工有参考的标准,从而确保其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

  3.2针对建筑智能化设计人员缺乏这一现状,要求相关负责部门需加强对技术员工的职业素养培训,使其不仅能具备建筑设备自动化、消防与安防系统、电气控制与PLC应用、综合布线、建筑照明技术、建筑供配电等知识,同时还要学习智能建筑通信与网络技术、智能电气工程施工与概预算、智能化工程设计等等。在强化设计人员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通过实验等实践培训方式来不断提高提高施工设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能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从而在具体工程中能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施工方案。

  3.3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化建筑的管理体系,对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及专业咨询机构,要完善其资质审批、审查制度和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而对于建设方任用的设计单位,不仅要考察设计资质、设计业绩、服务质量等方面,还应该对设计单位过往设计项目进行考察和调研,多方面收集信息。尽量不要选择以往无设计经验或者设计能力明显达不到设计需求的设计单位。

  3.4方案设计应采用先进、成熟、实用的主流技术,与建设方投入的资金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标准。要仔细琢磨国内外类似系统的建设经验,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工程调研,要对技术上的可行性、单项技术的侧重点、系统技术的合成性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构思,从而设计出最匹配业主需求的最佳方案。

  3.5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商在整个施工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设计质量,则不能忽视了对系统集成商的规划化管理。首先,相关领导部门要严格监督和管理系统集成商,优化施工管理制度,使其能加强与各个部门的配合。其次,对系统集成商设计的施工方案与计划,要严格进行监督和管理。此外,系统集成商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专业技能,在培训合格管理人员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从而能不断提高其质量和技术。同时,系统集成商还要时刻提高自己的市场敏锐度,时刻关注市场的信息变化,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并不断地学习新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和建设施工能力和管理能力。

  总而言之,由于国家没有出台一套关于智能化建筑的施工规范、相关领导部门对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审查不够严格,以及智能化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等种种原因,导致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出现种种问题。但由于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其应用于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要促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要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去研究其提高设计、施工质量的方法和对策。而这也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单位、 招标单位、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单位的共同努力,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才能最终促进智能化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的提高。

  [1]卢庆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见状与对策[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04(1).

  [2]康秉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常遇问题[J].中国建材科技,2014(4).

  [3]王维平,曾杰,虞金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若干典型问题的解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1).

  [4]黄.着重探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3(4).

  [5]周蓉.浅谈信息时代下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J].电子测试,2013(8).

  [6]铁锐.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下旬,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