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个最新商业空间设计有创意有颜值

  新闻资讯     |      2024-02-01 11:22

  成都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优秀商业项目,比如太古里、IFS、大悦城、来福士广场、大魔方等等。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错的新商业项目,值此景观邦成都考察,特推荐四个新商业项目,大家可自行安排时间考察学习。

  最近几年,社区商业的发展正抢占我们生活的“最后一公里”。生活,无法抽身于柴米油盐,也不会只有诗和远方。在这最后一公里内,商业配套与公园栖居的两全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于居住者,生活的一公里,不应该是“最后”的坚守,更应该是“最亲近”的舒心;于黑白之间,将商业与公园合二为一,打造“最亲近的一公里”是我们的开始,从港汇天地开始。

  该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五街。总建筑面积约16.6万m² ,景观面积约3.4万m²。包括负一层、一层、二层,三个景观空间。以零售商业、超市、影院、公寓和酒店等聚合成内向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空间。

  在传统思维下,商业与公园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商业具备可视性、昭示性,设置更多开敞的硬质活动空间;公园具备生态感,自然感,设置更多绿色环绕的活动空间。如何打破与平衡两者的关系,让其相互交融而又相辅相成?

  一如既往,黑白之间关注人的需求、社区的需求、城市的需求,以港汇天地为开篇,探索建筑景观与商业运营的全新关系,开创“景观前置吸引人流 赋能商业” 的理念。用景观设计的方式将生活与社区还给居民,将商业与公园合二为一。

  商业项目中,一层商业永远最具价值,负一层和二层商业由于人流量的影响,处境尴尬。于此,我们首次提出双首层商业模式的概念---规划了一条公园景观轴线,贯穿并连通负一层和二层街区。景观的连接增强了这两层商业界面的体验感和场地的舒适性。

  同时,我们尽可能扩大和突出负一层的下沉入口空间,把负一层变成感官体验上的首层,从而导入更多人流聚集,提升空间的商业价值。一层的商业界面,则最大化预留更多的外摆空间,环绕负一层公园景观,形成上、中、下三层相互间 “看与被看”、“景与对景”的独创性商业体验空间。

  在负一层,为了让秘境丛林的景观体验感更自然舒适,我们把更多的商业空间退让给景观。走廊两侧取消商业外摆区域,只保留了3-4米的人行步道。沿步道设计多样化的水景主题空间,增强景观的互动体验感,营造自然美好生活画面。

  这种看似商业尺度的退让,实则将重心落在人的感受上。牺牲商业外摆空间所换来的优美户外景观环境,吸引了更多的人流,让负一层整体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巢栖”是港汇天地的一大记忆点。在负一层、一层和二层的商业界面,我们在林中沿走廊以及平台上错落布置大大小小的鸟巢构建,与树木枝叶交错,光影斑驳中自然形成了景观视线焦点,烘托了整体休闲浪漫的景观氛围。

  鸟巢不仅作为景观的核心观赏元素,同时成为了后期商业运营点,可用于商业外摆空间、特色商业作坊、商业展示空间等商业用途。整体设计模糊了商业与公园的界面,拓展延伸了室内商业经营空间,让商业界面更融入于自然,让自然为商业赋能。

  景观上,为了将3层商业结构联系起来,且保证下层商户的通透性,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20米以上的大树。由于桥、柱、鸟笼都被树缠绕包裹,因此,每一棵树从形状、角度、以及位置都需要精心筛选及考量。

  不同于一般商业采用的黑白石材,我们选用了大量的绿色的石材,复刻大自然的原景。每一块绿石都是营造“呼吸感”的关键。

  由于石材多与水景结合,为了控制水的动态与流速,石头的硬度与密度需要足够高,且绿色石头本身较稀少,因此在挑选时,团队对于石材的纹理、花色、后期加工的可能性和整体材料的生命感进行了精心考量。最终,在雅安的矿山里,找到了这种新石材。

  港汇的水景带给人一种自然灵动的感受。为了打造酒店门口的珍珠滩,设计团队从石材的纹理、硬度、拼装大小、安置角度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确保水珠的跳跃感及散落的层次感。最终,我们呈现出水珠如白银珍珠般落向大堂的视觉感受。

  同样,每一处多形态、多层次的水景都源自我们团队的精心设计,期望给予人们全方位的亲近感与互动感,以自然的湿度调动人的温度,再反滋养于自然。

  黑白之间一直坚持站在“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打造景观。任何设计,只要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用的、看的、听的、感受的,就都得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考虑。就像我们现在倡导的环境保护,其核心也不是单纯为了保护自然,而是让人类拥有一个可持续的、美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人的私心,也是人最大的公心。

  成都招商大魔方项目,坐落于成都城市主流方向-高新南区,位临府河河畔,融合天府城市文化及新都市生活,是集科技、时尚、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综合项目,着力体现天府之城成都包容多样的崭新面貌。

  项目占地24.3万方,总建筑面积达到112万方,以开阔空间容纳多元化商业体。同时,项目周边交通布局彰显现代高科技城市的便捷与通达,坐拥轨道、公交、航空及水运的四维合一大型综合交通体系,为市民带来最愉悦便利的娱乐体验。

  项目毗邻湿地生态公园、金融中心、科技高新区等多元产业,以项目自身文化及商业魅力辐射周边万亿级高端产业及从业人群。

  在设计之初,我们将场地限制条件与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意图科学合理地去解决怎样导入人流,提升商业价值、怎样将自然与商业与空间充分融合、怎样处理与提升之前遗留下的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如何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商业场所。最终我们得出五大设计策略构架:多样化场所体验、活力流线、视觉连接、艺术元素的再创造、强IP与主题互动雕塑。

  本案概念设计源自设计师记忆中的成都印象,唐朝诗人杜甫一句“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道尽成都天气。在招商大魔方项目的设计构想中,我们通过观察雨水在下落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提取凝结(蜀天文化的沉淀与凝结)、跃迁(经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涟漪(碰撞激起未来的涟漪)三个形态瞬间,分别导入场地凝露结珠、流光跃迁以及繁舞涟影三个场地空间,为大家展现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之雨”。

  碰撞激起未来的涟漪,场地的西南入口空间灵感来自水滴下落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激起的涟漪,设计把它具象化成曲线变化丰富的地面铺装,让游客如同行走在涟漪水波上的沉浸感。

  经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心空间以雨水跃迁为设计主题,结合建筑立面打造三层流瀑,巨大的竖向高差,给游客感官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景观植物设计结合热带大叶植物,营造雨林神秘感,流瀑与雾森相结合,给游客别样的沉浸式体验。

  屋顶花园主题定位:探索之旅,以屋顶的跑道串联起屋顶的活动空间,打造活力时尚的屋顶空间,激活消极空间,打造探索之旅。整体空间氛围由动到静,满足各类顾客需求。

  屋顶花园设置户外剧场、艺术乐园、探索空间、潮玩集市、探险乐园等五大主题空间。为打造新一代的网红基地,为各年龄层的年轻族群使用者提供一处休闲活动场地。

  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邂逅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之雨”。

  原文阅读: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光之雨”丨成都招商 · 大魔方商业综合体

  成都新都旭辉广场总用地面积为45000平方米,位于成都新都区泥巴陀森林公园北侧,比邻四川音乐学院校区。我们希望能在层次丰富的建筑体量之间,延展带入森林公园的自然调性,同时在景观空间的各个角落搭载以乐音为概念的生动主题,形成特殊的商业空间体验。

  自然与音乐的元素,在建筑的空间层次之间被转化成各种可被体验的空间场所,贯串整个商场内外,统整了建筑、室内、以及景观空间的主题表情,渗透在新都区中心商业的各个角落;为周边居民、追求时尚的年轻族群、家庭客群、学生、以及儿童族群,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场景购物体验。

  整个商业开发的建筑体量,就像山谷里的七重乐音,搭配室内的商业业态及每个区域对应的都市格局,赋予各个分区不同的空间主题。因应商业布局配置的景观功能分区,赋予了场地七大主题分区:

  结合建筑立面与主入口下沉广场所构成的恢弘气势,整个场地的铺装系统从三个方向往主入口汇集,其中一道结合桥体凌空跨越下沉空间上方,联系南段星空草场绿色大道东西向穿越的人流,在主入口南侧形成起伏的地貌、形成磁吸人群、引导商业流线的特色打卡地标、同时创造优雅的穿越体验。

  围绕着下沉空间的环场水景,垂直绿化的边界与错落的硬质壁面形成了淙淙的叠水与氤氲缭绕的水雾,也在”山谷里”创造出深邃沁润的绿化效果。穿越的动线直接在绿谷上形成了一座连桥,形成了另个穿越、观赏、打卡、以及体验的穿行体验。

  穿越的桥体与周边整体的下沉边界形成整个完美的一体化设计。所有的边界透过138根总长约8公里(8036M)的不锈钢金属弯管精密的打磨衔接,组构成绵延起伏的动态造型。

  整体的塑形透过GRASSHOPPER软件层层推敲,并且重复的计算找到最合适的粗细、密度、以及弯管之间的间隙,并与土建结构、钢结构等主结构搭接,同时检查构成上的碰撞死角。

  所有弯管在转折与收放位置分成不同群组,并各自形成可以包覆相邻组件的外层表皮。所有弯管透过镭射切割精细的预留出每个等距衔接的焊接点位,并预留所有必要的灯槽与泛光勾缝。

  整体语汇让建筑上的飘带在下沉山谷周边形成另一组更具雕塑感的可参与空间,像是一片会呼吸的叶子,具备生命体般的收放表情,在蜿蜒的部份紧凑的绕合,在平直的桥面中段微微的像叶脉般舒展。随着幻彩的涂层技术展现全天候不同光源下的表情与姿态。

  弯管的图层经多次样板的测试,最后采用了幻彩金属喷涂技术,仅单一色卡,但能对应多变的光色形成绚烂细腻的演色效果。

  桥体的过道两侧是两道空中的涌泉,环绕在下沉边界的水景跨过桥体两侧的伸缩缝延伸至桥面上,形成不间断的环场动态效果,也让商场主入口上的主轴动线更加灵动活泼。

  我们在主入口位置特别强化了引导性的铺装策略,结合铺装以及灯柱的应用,让整个场景分区除了具备各自独立、使用上的弹性之外,也成为共同的引导系统组团。灯柱在适当的点位从线性的纹理"生长"出来,结合变幻的呼吸灯光效果,让功能性的照明转换成更具体验氛围的雕塑体。

  我们希望CMALL的商业景观,就像乐音悠扬起伏的旋律,优雅灵动地穿梭在购物环境的内外,搭载着细腻的层次与自然的表情。

  文末,特别感谢翊象设计团队、致澜施工图团队、以及业主的项目团队在效果与细节把控上毫无保留的坚持,点滴的努力汇聚最后宝贵的效果。这是一个构造繁复细腻的场景营造,翊象设计希望透过持续的商业空间营造与研究,对城市与环境的品质产生实质的贡献。

  该购物中心位于全球最大建筑新世纪环球中心旁边,拥有 500,000平方米的零售和酒店空间,其中 99%的建筑都在地下。在整个开发过程中,Sybarite 旨在为购物者创造各种不同的空间,并摆脱典型的百货商店美学。“购物体验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游客漫步在充满艺术、文化和自然的精美景观中。成都 SKP 为当代零售发展和城市生活树立了新典范。”

  伦敦工作室 Sybarite 设计完成了 SKP 百货公司位于成都的购物中心,顶部的景观设计是与总部位于纽约的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合作设计的。该购物中心位于全球最大建筑新世纪环球中心旁边,拥有 500,000 平方米的零售和酒店空间,其中 99% 的建筑都在地下。

  Sybarite 联合创始人 Torquil McIntosh 说:“我认为成都 SKP 公园就像一首交响乐,一个冗长的乐曲,有几个有节奏的乐章、一个脉律和不时出现的高潮。我们的目标是设计这个巨大的购物目的地,它的各个部分汇集在一起,在我们大约十年前构想的灵巧的 SKP 设计语言和零售体验的基础上,是指数级的飞跃。”

  多层购物中心北面是 SKP 百货公司,南面是面向未来的 SKP-S 商店,顶部是六座高达 39 米的喷水塔。在这两个主要商店之间,布置了一系列亭子,它们被峡谷般的人行道分隔开来,这些人行道切入景观,并被有角度的桥梁穿过。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玻璃中央立方体,它提供光线和通往地下购物层的通道,并包含一个方形的内部竹园。

  “这两家百货公司定义了场地的每一端,而中心区域则由豪华大道组成,零售、美食和酒店在这些精心设计的人行道上展开,” McIntosh 对 Dezeen 说。“虽然各有特色,但每个 SKP 项目中都存在设计语言的一致性,但在这里呈指数级发展,”他继续说道。“让人感觉就像在 SKP 品牌环境中但并没有过度品牌化,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覆盖所有结构的是一系列不同的公园,这些公园被描述为“植物拼布被子”,由纽约景观工作室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设计。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创始人 James Corner 表示:“成都 SKP 是一个沉浸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景观中的世界级购物目的地,购物体验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游客漫步在充满艺术、文化和自然的精美景观中。成都 SKP 为当代零售发展和城市生活树立了新典范。”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Sybarite 旨在为购物者创造各种不同的空间,并摆脱典型的百货商店美学。

  “我们需要抓住顾客的想象力,” McIntosh 说。“无论是通过 SKP 的反光眼,还是 SKP-S 水灯塔的戏剧性波动光和水秀,还是大楼梯、广场和圆形剧场的停顿时刻。大道两旁的倒影池、平行宇宙的反引力艺术品和SKP-S的内部建筑,”他继续说道。“种类繁多,并可以不断演变,因此不断推出新的体验。”

  整个开发项目位于多条地铁线路上方,地铁站入口与大楼融为一体,地下停车场可容纳 2,400 辆汽车。Sybarite 此前为 SKP 设计了多个空间,包括北京 SKP 百货商店和西安 20 层高的 SKP 商店。McIntosh 认为成都店是品牌最独特的发展。

  “我们捕捉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建一个公园来回馈成都市民,”他说。“整个体验始于这个公园,它标志着零售总体规划的新维度,因此我们需要创建一种全新的总体规划,它在奢侈品零售方面的任何其他开发项目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继续说道。

  注: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黑白之间设计、上海日清景观、翊象设计、mooool、Dezeen 等,仅供交流学习,非常感谢作者带来的精彩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转载请注明

  --

  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是去年,很多人对中国宏观环境忧心忡忡,悲观情绪蔓延。

  商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这里说的“数字化转型”,特指由数字化本身推动的转型,而非一般意义的企业转型。

  据对全国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3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